黑龙江动物繁殖

专题 胚胎移植

  • 黄芩素通过抑制NLRP3炎性通路改善卵巢刺激后的子宫容受性

    王怡茹;王远;杨洁;杨汶婧;殷静;叶博宣;潘树涛;安磊;王书敏;

    试验旨在探讨黄芩素在缓解卵巢刺激引起的胚胎丢失中的作用及机制。将6~8周龄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1组为自然周期组,2组为卵巢刺激组,3组为卵巢刺激+黄芩素10 mg/kg组,4组为卵巢刺激+黄芩素25 mg/kg组,5组为卵巢刺激+黄芩素100 mg/kg组。首先筛选黄芩素最佳干预剂量,其后通过蛋白免疫印记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子宫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天冬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表达情况;采用RT-qPCR检测子宫容受性标志物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Lif)和黏蛋白1(mucin 1, Muc1)mRNA的表达水平;并测定妊娠雌鼠所产仔鼠的初生重、平均窝产仔数。结果表明:与1组相比,2组胚胎附植率显著降低(P<0.05)。3个黄芩组中,3组小鼠胚胎附植率最高。3组的NLRP3、ASC、CleavedCASP-1(Caspase-1的活性形式)、GSDMD、IL-18和IL-1β水平均显著低于2组(P<0.05);仔鼠初生重和平均窝产仔数均显著高于2组(P<0.05)。综上所述,黄芩素可通过抑制NLRP3炎性通路,改善卵巢刺激诱发的子宫容受性下降,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2025年03期 v.33;No.162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 不同FBS及BSA产品对牛体外胚胎发育的影响

    李婧轩;王兆琛;曹志棋;吕晴霁;张桢妮;安磊;席广银;

    试验旨在比较不同来源胎牛血清(FBS)及牛血清白蛋白(BSA)产品对牛体外胚胎发育效率的影响。选取2种品牌的FBS和3个货号的BSA产品,采用体外成熟、体外受精、胚胎培养方法,测定了卵母细胞成熟液和后期胚胎发育液中添加不同FBS及BSA产品后的胚胎卵裂率和囊胚率。结果表明:在后期胚胎发育液(受精48 h后)中使用BSA-A7030的囊胚率显著高于BSA-A3311(P<0.05);在后期胚胎发育液中使用FBS-ExCell的囊胚率、孵化率显著高于FBS-VISTECH(P<0.05),囊胚形态明显优于FBS-VISTECH和BSA-A7030联合添加;在卵母细胞成熟液中使用BSA-A8806和FBS-ExCell的囊胚率显著高于BSA-A7030(P<0.05),BSA-A8806和FBS-ExCell相比囊胚率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卵母细胞成熟液和后期胚胎发育液中使用FBS-ExCell有助于改善卵母细胞成熟和胚胎发育,在成熟液中使用BSA-A8806可以起到与FBS-ExCell相当的作用。

    2025年03期 v.33;No.162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 血清AMH浓度对新疆褐牛体内胚胎生产效率的影响

    王中禹;郭佳丽;阿依努尔·亚森;牛志宏;郭涛;郑新宝;

    为了提高新疆褐牛体内胚胎的生产效率,试验对45头新疆褐牛进行超数排卵处理。分别在超数排卵处理之前(超数排卵前1天)、注射PG之前(超数排卵第3天)、第1次人工输精之前、第2次人工输精之前采集外周血,采用ELISA法检测抗缪勒管激素(AMH)浓度,随后将外周血AMH浓度按照高、中、低分为3组,分析AMH浓度与头均回收胚胎数、头均可用胚胎数、头均未受精卵母细胞数和头均退化胚胎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头均回收胚胎数、头均可用胚胎数分别为(10.69±4.48)枚、(5.23±3.79)枚;在超数排卵过程中,AMH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超数排卵前高浓度组头均回收胚胎数显著高于中、低浓度组(P <0.05),高浓度组头均可用胚胎数极显著高于中、低浓度组(P <0.01)。综上所述,在超数排卵前AMH浓度越高超排效果更好,头均回收胚胎数和头均可用胚胎数越多,体内胚胎生产效率越高。说明超排处理前先测定AMH浓度可以有效预测供体牛的超排效果,外周血AMH浓度可以作为新疆褐牛供体筛选标准之一。

    2025年03期 v.33;No.162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专题 海洋哺乳动物

  • 海洋哺乳动物发声特征及频率研究

    宋广源;罗珺;杨军;

    海洋哺乳动物发声是一个融合生物学、声学、生态学、工程学的跨学科领域,主要研究鲸豚类(鲸鱼、海豚)、鳍足类(海豹、海狮)和海牛类等动物如何产生、传播、接收声音,以及这些声音的功能和应用。文章对海洋哺乳动物的发声特征及其频率范围进行综述,旨在揭示其与体型、环境及进化历史的关联机制。结果表明:海洋哺乳动物为适应水生环境,演化出了高度特化的发声与听觉系统。虎鲸(Orcinus orca)通过鼻道“声唇”结构产生1.5~26.2 kHz哨声信号,其中南极种群高频哨声峰值达26.2 kHz,突破传统陆地哺乳动物“体型大-低频发声”的规律;南极小须鲸(Balaenoptera bonaerensis)的扫频信号起始频率115~130 Hz,结束频率约60 Hz,峰值83 Hz,配合“生物鸭叫信号”(50~300 Hz)实现远距通讯;斑海豹(Phoca largha)发声频率139~2 323 Hz,幼崽峰值频率(1.13 kHz)显著高于成体(0.99 kHz)。此外,齿鲸亚目通过额隆聚焦声信号,鳍脚亚目则发展出空气-水下双模态发声策略。

    2025年03期 v.33;No.162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 西太平洋斑海豹人工喂养和野化训练研究

    赵诗文;宋培刚;罗珺;刘友林;张胜久;

    斑海豹是唯一一种在我国繁殖的鳍足类海洋哺乳动物,主要分布于黄海和渤海。由于环境污染和人为捕捞等影响,斑海豹数量不断减少。试验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对斑海豹进行研究:(1)对自主研发配制的斑海豹奶粉进行营养分析,研究不同乳液对哺乳期斑海豹幼崽的影响;(2)对断奶后斑海豹进行饵料驯化,使其适应摄食,并分析不同饵料的营养;(3)对斑海豹幼崽及成年斑海豹进行为期20 d的野化训练,培养其自主摄食能力和避害能力,确保能在野外生存。结果显示:摄食人工乳液的斑海豹幼崽较摄食母乳的群体而言生长较慢,体重较轻,食物转换成鱼饵的时间较早,相对的褪毛时间较早,同时成活率较低。在饵料驯化时,斑海豹食用的天然饵料比冰鲜饵料的蛋白质含量高52.8%,脂肪含量低14.9%,总体能量值高于冰鲜饵料。野化训练中,斑海豹看到棍棒和渔网、听到击打声会出现攻击和躲避行为,证明其已具备放归野外的条件。综上所述,具有一定营养价值的人工乳液可以应用于斑海豹的人工繁育中;斑海豹野化放归训练较成功,斑海豹幼崽的适应能力强于成年斑海豹。

    2025年03期 v.33;No.162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 豢养条件下斑海豹(Phoca largha)血液、毛发、粪便中重金属元素分析

    罗珺;刘泽鑫;宋培刚;宋金锋;

    由于人类的大量猎杀,斑海豹数量急剧减少。中国在渤海辽东湾建立了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斑海豹目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并被认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本研究采集人工豢养斑海豹的毛发、粪便、血液样本,测定分析了两年中重金属含量及其与水样中重金属含量的差异。结果发现:重金属含量斑海豹毛发>粪便>血液。第2年斑海豹毛发中的砷(As)含量显著高于前一年(P<0.05)。同时,毛发中的铝(Al)、钒(V)、铬(Cr)、锰(Mn)、As、镉(Cd)、汞(Hg)、铅(Pb)含量极显著高于水样(P<0.01或P<0.001)。表明人工豢养斑海豹虽对污染有一定控制与防范,但在重金属污染方面仍需从源头入手。

    2025年03期 v.33;No.162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试验研究

  • 麝鼠前列腺Mt1基因的季节性表达及蛋白功能预测

    赵丙辰;张宇;李澍祺;华思锐;白素英;

    试验旨在探究麝鼠前列腺组织中褪黑素受体1(Mt1)基因的季节性表达差异,并解析其RNA及蛋白结构特征与功能。采集繁殖期与非繁殖期麝鼠前列腺组织,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Mt1的mRNA表达水平,结合mRNA二级结构预测、蛋白理化性质分析、跨膜结构及蛋白互作预测,揭示其在季节性繁殖中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非繁殖期麝鼠前列腺中Mt1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繁殖期(P<0.000 1),表明其可能参与非繁殖期组织稳态维持。mRNA结构预测显示,Mt1基因RNA具有多茎环构象(最小自由能MFE=-1 444.7 kJ/mol);Mt1蛋白含7次跨膜螺旋(覆盖161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pI=9.45,疏水性强,胞外结构域含12个半胱氨酸残基,可能通过二硫键稳定构象。SMART结构域预测显示,其属于Srsx亚家族,与精子发生相关蛋白功能特征相符。互作网络预测表明,Mt1蛋白的互作网络高度依赖G蛋白异源三聚体(Gαi/Gβγ),Gpr50可能作为调控因子参与其中,推测非繁殖期Mt1的高表达可能通过与Gαi亚基、Gβγ复合物及潜在调控受体Gpr50相互作用,调控前列腺代谢状态,从而适应长日照环境下的生殖抑制需求。综上,麝鼠前列腺中Mt1基因的极显著季节性表达通过其多茎环RNA结构、跨膜蛋白特性及G蛋白互作网络调控前列腺代谢,介导长日照环境下季节性生殖抑制的分子适应机制。

    2025年03期 v.33;No.162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7K]
  • DREAM基因在小鼠睾丸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及定位

    岳续朋;杨瑞;李婷;

    为了检测小鼠不同发育阶段睾丸组织中的DREAM基因与蛋白质表达水平及分布,探索其可能参与睾丸的发育和精子发生过程,试验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DREAM基因的表达,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DREAM蛋白在小鼠不同发育阶段睾丸组织内的表达和定位。结果显示:DREAM基因在小鼠睾丸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DREAM蛋白主要在精母细胞、间质细胞和精子头部包浆中表达,在精原细胞和圆形精子细胞中少量表达,在基底细胞中不表达;DREAM蛋白在小鼠睾丸发育与精子生成过程中阶段性表达,并且主要定位在精母细胞、间质细胞。

    2025年03期 v.33;No.162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8K]

畜禽生产

  • 比利时蓝牛三元杂交试验效果研究

    李文;姜海春;罗生金;

    试验旨在分析比较三元杂交牛(比西本F1牛)、二元杂交牛(西本F1牛)后代的生产性能与经济收益。选用比利时蓝牛、西门塔尔牛冻精,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开展牛品种改良试验,测定比西本F1牛、西本F1牛与本地黄牛体重、体尺指标,分析育肥效果。结果表明:比西本F1牛各阶段体重均极显著高于本地黄牛(P<0.01),18月龄重极显著高于西本F1牛(P<0.01);比西本F1牛体高、胸围、体斜长较本地黄牛、西本F1长明显增加;3月龄时比西本F1牛体高较西本F1牛略降低,其他阶段增加明显;18月龄屠宰,比西本F1牛活体重、胴体重、净肉重均极显著高于本地黄牛、西本F1牛(P<0.01),比西本F1牛屠宰率极显著高于本地黄牛(P<0.01),骨重显著高于本地黄牛(P<0.05)。综上所述,舍饲条件下采用比利时蓝牛冻精人工授精繁育的三元杂交牛比二元杂交牛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育肥效果好,经济效益明显。

    2025年03期 v.33;No.162 50-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 规模化牛场繁殖效率提升技术应用

    郑毅;张嘉保;袁宝;

    随着我国肉牛养殖规模的持续扩大,肉牛养殖正稳步迈向规模化与标准化的发展方向。然而,规模化肉牛繁育场存在繁育体系滞后、饲养管理模式陈旧等问题,导致繁殖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养殖经济效益的提升。本研究提出了模化牛场繁殖效率提升技术,集成了能繁母牛体型外貌膘型鉴定、精准发情监测、冻精配种优化及联合繁殖技术体系。从牛群健康、饮食、繁殖、管理和疾病防控等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考量与实践,旨在充分挖掘肉牛养殖的生产潜力。在千头牛场进行实践的结果显示,通过推广该技术,能繁母牛的配种受胎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2025年03期 v.33;No.162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 羊精液冷冻保存损伤机制研究

    赵锦辉;卢婕;刘莹;赵蓓;贺虎林;任科润;郭萌萌;田万强;李宇;

    随着养羊业集约化与良种化进程加快,遗传资源多样性正在加速流失,亟需高效的精液保存技术进行遗传材料的长期保存。精液的冷冻过程中,冰晶形成和氧化损伤显著降低解冻后精子的活力,成为限制冻精推广应用的关键瓶颈问题。文章针对羊精液冷冻保存过程中的核心问题,重点解析了冷冻损伤的分子作用机制,全面比较了现有评估手段的适用性与局限性,总结了当前保护策略的技术进展,并对未来技术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提高羊精液冷冻保存水平提供理论参考,并为现代养羊业的遗传改良与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可行路径。

    2025年03期 v.33;No.162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繁殖视界

  •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在家畜上的应用

    张天泽;范志乐;崔慧;房义;郭晶;吕文发;

    文章简述了体细胞核移植的技术历史与发展脉络;系统讨论了核移植操作流程,涵盖细胞选择、显微操作、胚胎处理等多个步骤,分析了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与改进方法;评述了核移植在家畜上的应用,重点阐述该技术在良种选育、种质保存、转基因动物生产等领域的具体应用与成果;探讨了核移植技术面临的主要障碍与应对策略,以期为核移植技术在家畜遗传改良、濒危资源保护和人类健康事业上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3期 v.33;No.162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 克隆马:科技进步与争议

    周悦;柳钰;李桢;

    动物克隆是一种通过体细胞核移植过程进行无性繁殖的技术。文章介绍了动物有性生殖与克隆、克隆马的历史,以及有关克隆运动马在技术、商业化、运动性能等方面的争议,并指出需要在技术应用与道德责任之间建立平衡,克隆马技术才能可持续发展并为公众所接受。

    2025年03期 v.33;No.162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教育与教学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畜牧业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曹祖兵;郑美娟;马洋洋;焦俊;曹鸿国;方富贵;张运海;

    实践创新是培养应用型畜牧学硕士研究生的核心目标。文章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聚焦畜牧业技术革新,通过安徽农业大学畜牧学研究生参与家畜冷冻精液技术研发与推广的案例,探讨产学研融合的实践创新模式。实践结果表明,引导学生参与从养殖基地选择、精液采集与冷冻、保存与解冻等环节入手到提出标准化操作方案等全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与科研素养,推动冷冻精液技术推广的优化升级,为畜牧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2025年03期 v.33;No.162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施雯;郭思伊;管雪婷;窦秀静;张攀;姚玉昌;董娜;

    在高等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双一流”建设强调强化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专业知识的一流人才提供重要路径。水产动物免疫学教学对标双一流学科建设标准,系统重构免疫学知识与思政育人融合的教学体系。教学团队聚焦免疫系统演化规律、水产动物免疫研究突破、免疫技术应用伦理三大维度,创新性构建“三维立体”思政教学模型。通过线上“云思政”、课上“育思政”、课外“践思政”,将育人资源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中。结果表明:采用以上方式进行教学实践,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耦合,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生态伦理意识及产业报国情怀,为专业课程落实“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学目标提供了实践范式。

    2025年03期 v.33;No.162 81-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探索

    刘东宇;王雪;张金友;张琦;郭庆;张宇;韩欢胜;

    在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有效地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针对当前专业课教学中思政元素挖掘与利用相对薄弱的情况,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遗传学教学团队采用实例分析、情境教学、案例展示等多种教学方式,从基因突变、群体遗传学、遗传与进化等教学内容中挖掘科学精神、创新思维、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将思政理念融入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结果表明:该教学实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进而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5年03期 v.33;No.162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高职教师企业锻炼的路径探索

    陈利;冷勇勇;柏茹绗;蒋兰兰;杨莲;

    在“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新基建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企业锻炼机制的完善成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以国家政策为导向,探讨高职教师企业锻炼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以培养“金学生”为切入点、创建“金教材”为考核点、构建“金课程”为关键点、锻造“金教师”为支撑点、建设“金基地”为目标点、打造“金专业”为落脚点的“六金六点”实施路径,提出涵盖制度建立、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估的六项保障措施,确保教师企业锻炼的质量和效果。通过“金教师巧用金教材”,依托“金基地”,讲授“金课程”,培育“金学生”,打造“金专业”,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v.33;No.162 90-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 北大荒精神融入农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梁梦婷;曲艳鹏;张明聪;

    北大荒精神历经北大荒开发建设70多年的实践淬炼,为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现实场域。本文围绕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校园文化氛围、师资队伍建设,深入探究北大荒精神融入农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目的在于为培养农业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激励其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挺膺担当农业强国建设重任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33;No.162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 《黑龙江动物繁殖》投稿须知

    <正>《黑龙江动物繁殖》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黑龙江农业科技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动物繁殖领域学术期刊。本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报道国内外动物繁殖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及新动态,提升新理论的影响力,提高新技术的推广力,加快新成果的转化力,增强新动态的传播力,作为动物繁殖领域学术交流的平台,为科研、教学、生产服务。《黑龙江动物繁殖》为双月刊,在2,4,6,8,10,12月15日出版,欢迎业内人士支持来稿。

    2025年03期 v.33;No.16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