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动物繁殖

专题一 牛胚胎移植

  • 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在肉牛一胎双犊实践中的应用

    李东;梁爽;梁坤;张妍;张成兴;刘萌;林凯;王凤迪;韩志强;王雨;尹艺静;王占云;白云樵;杨朝成;李士雨;肖健;袁宝;

    试验旨在探讨人工授精与胚胎移植技术结合对肉牛双胎妊娠率的提升效果。试验选取2~3岁的健康沃金黑牛10头和同龄健康荷斯坦牛21头作为受体牛。所有受体牛均先接受人工授精,随后分别移植1枚优质沃金黑牛胚胎,以此评估该组合技术对肉牛双胎妊娠率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受体牛整体妊娠率达到82.14%,其中双胎妊娠率高达78.26%。具体到不同品种,荷斯坦牛的妊娠率为78.95%,双胎妊娠率为86.67%;沃金黑牛的妊娠率为88.89%,双胎妊娠率为62.50%。此外,试验还发现胚胎移植位置对受体牛的妊娠结果有明显影响。无论是荷斯坦牛还是沃金黑牛,将胚胎移植到卵巢黄体异侧子宫角内,双胎妊娠率均高于移植到同侧子宫角内(荷斯坦牛87.50%vs. 85.71%,沃金黑牛66.67%vs. 50.00%)。综上所述,人工授精+胚胎移植能够显著提高受体牛的繁殖效率,且荷斯坦牛的双胎妊娠率高于沃金黑牛。

    2025年02期 v.33;No.161 1-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 不同超排程序对荷斯坦奶牛性控胚胎生产的影响

    李金泽;陈超凡;刘爱菊;刘成军;李艳华;薛建华;李玉龙;李俊;赵蓉;王定国;傅祥伟;麻柱;

    试验旨在分析不同促卵泡素超排方案对荷斯坦奶牛性控胚胎生产的影响。以89头12~14月龄的健康荷斯坦奶牛为供体,采用冲胚技术获取体内胚胎,比较两种超排方案的效果差异。方案一采用促卵泡素-宁波(FSH-N,总剂量500 IU),以递减剂量(4~1 m L)连续注射4 d,于第9天注射人绒毛促性腺激素(h CG)诱导排卵后定时输精;方案二使用促卵泡素-Reprobiol(FSH-R,总剂量500 IU),采用更低剂量递减方案(2~0.5 m L),于第9天观察发情并输精。两方案均在第1天放置阴道栓并注射雌二醇(E_2)和黄体酮(P_4),第7天注射前列腺素(PG)并撤栓,第16天完成冲胚。记录头均回收胚胎数、头均优质胚胎数和优质胚胎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方案二较方案一在头均回收胚数(9.75±4.54 vs.4.16±2.49)和头均优质胚数(3.96±2.65 vs.1.66±1.34)方面效果更佳(P<0.05),在优质胚率上与方案一无显著差异(40.64%vs.39.87%,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方案二(采用比利时Reprobiol公司生产的FSH产品)效果更好。

    2025年02期 v.33;No.161 6-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褪黑素对淘汰母牛活体采卵效果的影响

    郑毅;王朋;张伟宏;高家瑞;刘巧香;刘国世;郭刚;袁宝;

    为了探究褪黑素改良淘汰母牛活体采卵效果的作用机制,试验选取12头体重、体型相近且无卵巢疾病的淘汰中国荷斯坦牛,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于2024年10月开始每周进行一次活体采卵。试验组在采卵前后肌肉注射50 mg褪黑素,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检测卵母细胞采集效率、质量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表明:试验组平均穿刺卵泡数(6.37枚vs. 4.00枚)、平均得卵数(3.46枚vs. 2.08枚)及优质卵率(43.20%vs. 35.83%)、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褪黑素可能通过改善卵巢微环境与抗氧化机制,优化活体采卵过程中卵母细胞回收效率与质量。

    2025年02期 v.33;No.161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专题二 奶牛乳腺健康

  • 噬菌体在奶牛乳房炎防控中的研究进展

    刘馨聪;庞申雨;宋军;王建发;高东阳;

    奶牛乳房炎是全球畜牧业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高发病率及病原菌耐药性导致年均经济损失达数百亿美元。传统抗生素疗法因耐药性加剧、药物残留等问题严重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噬菌体疗法凭借特异性高、无残留及环境友好等优势,已在家禽、家畜及水产养殖中展现出良好的防控效果。本研究聚焦噬菌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这两种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的防治潜力,旨在为噬菌体制剂在奶牛乳房炎防控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25年02期 v.33;No.161 16-2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 奶牛乳腺健康及精准管理的研究进展

    季金豆;耿子健;连帅;王建发;

    乳腺健康是影响奶牛泌乳能力、免疫防御能力与牛奶产量与质量的直接因素。奶牛乳腺健康管理及疾病预防在乳业高效生产的环节中至关重要,而奶牛乳房炎已经成为奶牛养殖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威胁。文章综述了奶牛乳腺健康整体精准管理策略,介绍了营养、饲养管理及奶牛乳房炎的精准防治策略,以及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电子信息技术的数智化畜牧理念。这些措施和技术的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奶牛乳房炎发病率,提高乳房炎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通过病原菌治疗方案实现奶牛乳房炎的精准治疗。未来,数智化畜牧将进一步推动奶牛乳腺健康的精准管理,逐步走上标准化、高效化、智能化的道路,为乳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02期 v.33;No.161 21-2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专论综述

  • 双峰驼产奶性状相关候选基因研究

    龙德智;罗生金;

    相较于牛奶和单峰驼奶,双峰驼奶在钙、矿物质、维生素及总蛋白质含量方面更为丰富,且在营养价值和药理学功效上展现出显著的优势,具有极大的经济潜力。双峰驼的低产奶量是制约驼奶产业发展和扩展的关键瓶颈问题。文章综述了双峰驼泌乳性状相关候选基因,主要包含酪蛋白基因(CSN2和CSN3)、肽聚糖识别基因(PGLYRP3和PGLYRP4)、孤核受体(NR4A1)、腺苷酸环化酶8(ADCY8)、神经调节因子3(NRG3)、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激酶2(EIF2AK2)和Wnt、mTOR两条信号通路,以期为提升双峰驼的产奶性能提供分子水平的参考依据。

    2025年02期 v.33;No.161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畜禽生产

  • 短程运输温度对牛卵母细胞体外胚胎生产的影响

    韩修远;张利军;丁红波;姜宏星;王洪亮;张震;陈保君;李伟;韩志强;

    少于6 h的短程运输是牛卵巢采集后体外胚胎生产(IVP)的核心环节,温度选择将直接影响卵母细胞发育。试验在4~6 h短程运输条件下,对比15℃与37℃温度条件对卵母细胞成熟及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37℃组卵母细胞成熟率与囊胚形成率显著高于15℃组(P<0.05),复温后37℃组HSP70表达量更高,且复温4 h后37℃组卵母细胞的丙二醛(MDA)浓度显著低于15℃组(P<0.05)。说明短程运输中37℃与15℃相比更有利于维持生理代谢与结构完整性,能够显著提升卵母细胞质量,推荐作为标准化操作温度。

    2025年02期 v.33;No.161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 马乳的营养价值及开发利用

    韩煜茹;蔡树东;赵龙飞;罗生金;李彦飞;

    为促进马乳功能性食品开发,笔者对马乳营养价值及其开发利用开展研究。马乳脂肪含量低,其余成分与人乳相近,相较于牛乳营养优势明显;蛋白质中乳清蛋白与酪蛋白占比分别为49.3%和50.7%,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分别达17.6%、6.7%,并且含维生素C87 mg/kg、牛磺酸132.7 mg/kg。马乳还有延缓疲劳、抗菌抗病毒等保健功能,制成酸马乳可供乳糖不耐受人群食用。马乳的产业化开发既能够提高农牧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又能壮大特色乳制品产业,满足多元消费需求,实现产业与消费协同共进。

    2025年02期 v.33;No.161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 一种低密度猪精液稀释粉使用效果分析

    刘琳;赵光蒲;潘红双;张雅雯;王尔雅;靳晓静;卞佳怡;李明;赵姝灿;李新建;杨峰;

    为了解决猪精液高倍稀释后难以保存的问题,试验探索了在低密度猪精液稀释粉(HNAU)中添加牛血清白蛋白(BSA)对猪精液低密度(1亿/60 mL、3亿/60 mL、4亿/60 mL、5亿/60 mL)保存效果的影响。HNAU不添加BSA为试验1组,HNAU添加BSA为试验2组,商业稀释粉V为对照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和试验1组相比,试验2组在精子密度为1亿/60 mL时精子保存时间显著提升(P<0.05);在精子密度为3亿/60 mL、4亿/60 mL时保存72 h后,试验2组精子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96 h后仍维持>70%的活力;对照组和试验2组猪精液稀释至3亿/60 mL配种后配妊率均大于9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HNAU添加BSA可显著提高低密度猪精液保存效果。

    2025年02期 v.33;No.161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 B超妊娠检测技术在龙陵黄山羊上的应用

    杨庆然;杨维林;高新;旦增白吉;杨根荣;邵庆勇;侯丽芬;吕春荣;

    为了探索B超早期妊娠检测技术的应用效果,为规模化羊场肉羊养殖提供数据参考,试验将80只龙陵黄山羊随机分为2组,采用同期发情和人工授精技术,在输精后30 d(A组)和45 d(B组)进行B超早期妊娠检测。结果表明:A、B组受胎检出率分别为65.0%、90.0%,实际受胎率分别为72.5%、82.5%,妊娠诊断准确率均为92.5%;其中A组假阴性母羊3只,检出率为7.5%;B组假阳性母羊3只,检出率为7.5%。根据B超检测结果,并跟踪两组未检出妊娠母羊后续繁殖性能表现,B超早期妊娠检测30 d的效果好于45 d。

    2025年02期 v.33;No.161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繁殖视界

  • 马属动物克隆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应用

    刘琦;任宏;温鑫;才文道力玛;伊敏娜;赵比力格;斯琴;何千倩;格日乐其木格;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马产业在文化、体育、生态旅游和食品领域中崭露头角。然而,马属动物的繁殖面临“三低难题”,即自然受孕率低、胚胎存活率低和幼驹成活率低,并且通常为单胎繁殖,这些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严重制约了良种繁育的进程。体细胞克隆作为一种有效的繁育技术,能够为马产业的发展带来显著提升。文章主要综述了体细胞克隆的一般流程、体细胞克隆对马属动物命运的改变、体细胞克隆现存挑战及未来展望,以期为国内马属动物体细胞克隆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2期 v.33;No.161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 克隆羊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马冰倩;王文凯;刘红波;

    自1996年多莉羊诞生以来,克隆技术在动物遗传育种和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文章系统阐述了克隆羊技术的关键操作流程,剖析了影响克隆效率的主要因素,综述了克隆羊技术的研究进展。文章通过客观呈现克隆技术的发展现状,旨在增进公众对这一前沿生物技术的科学认知,为相关领域的学术讨论和应用探索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2期 v.33;No.161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特种动物专栏

  • 动物园小熊猫的饲养管理

    董蓓欣;王霞;

    由于栖息地被破坏、非法狩猎及繁殖困难等因素,小熊猫野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为了有效保护该物种,人工饲养和管理已成为关键措施之一。文章首先介绍了小熊猫的生态分布和食性特征,分析了其对竹类植物的高度适应性及其消化系统的特化演化。重点阐述了人工饲养条件下小熊猫的饲料供应,包括以竹叶为主的饮食结构和其他辅助食物的营养成分;分析了体重、体温监测及健康检查对小熊猫的健康管理的必要性;并探讨了饲养环境设计对小熊猫生长和行为的影响,证明温度和湿度控制、空气质量、噪声管理及活动空间设计等均对小熊猫的适应性和繁殖成功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提出了优化饲养方案,旨在为其保护与繁育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2期 v.33;No.161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教育与教学

  • 种业振兴背景下案例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以动物育种学为例

    陶晨雨;贾青;周荣艳;李俊杰;

    在种业振兴背景下,畜牧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对高校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期盼、新挑战。为适应当前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动物育种学教学采用案例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文章以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动物育种学必修课程为载体,采用对比试验法,选取实验班与对照班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班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国家种业振兴战略要求,将畜禽品种选育、性状遗传及育种方案设计等核心内容融入典型案例中;对照班采用传统授课方式。结果表明,案例教学法显著提升了学生对育种理论的理解深度、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思维水平,为推进现代化育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2025年02期 v.33;No.161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 企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相关性研究

    曲艳鹏;杨艳秋;张旭;刘鹏;梁梦婷;卜也;唐赛男;

    高素质、专业对口的人才是饲料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对饲料企业进行问卷调研和访谈,从饲料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培养角度探讨新时期我国畜牧业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耦合协调机制,并提出优化需求策略,促进人才需求从“量”向“质”转变;完善用人机制,打造“引、留、用、担”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实现“需求侧”有效对接“供给侧”等策略,以期为我国畜牧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助力。

    2025年02期 v.33;No.161 74-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 新农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畜牧学专业为例

    许会芬;汪亚苹;刘凯珍;杨振江;董鹏生;余彤;李转见;李红;李明;谷世飞;

    高等农林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人才根基所在。为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成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趋同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文章分析了畜牧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强化产教融合、加强基地建设、实行双导师制等方面探索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路径,为畜牧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化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33;No.161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 生物工程类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以工业微生物学课程为例

    王义翠;刘延鑫;申继朵;梅雪;

    在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也是该专业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一座桥梁,实验教学在该课程中占比较大。工业微生物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从学校生物工程专业学生情况和教学大纲要求出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全面改进,并融入课程思政,改进了工业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025年02期 v.33;No.161 84-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草业科学专业为例

    曲善民;刘香萍;张冬梅;刘国富;杨伟光;臧辉;李国良;鞠晓峰;曹阳;

    草业科学作为由植物学、农学及生命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在草原生态恢复、牧草生产、草原资源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实践价值。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与草牧业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产业适应性的草业科学人才,即形成草业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学科教育首要任务。研究通过建立草业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学生提供能够提高创新能力的平台,该模式通过导师制及学校自身培育、校研企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历练,探索适应当今草业科学与生态修复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打造“三位一体”学生为中心、实践为平台途径、“导师制”为核心主导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创新人才培养标的,服务社会,反馈社会,感恩社会,源源不断地塑造创新应用型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025年02期 v.33;No.161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 《黑龙江动物繁殖》投稿须知

    <正>《黑龙江动物繁殖》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黑龙江农业科技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动物繁殖领域学术期刊。本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报道国内外动物繁殖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及新动态,提升新理论的影响力,提高新技术的推广力,加快新成果的转化力,增强新动态的传播力,作为动物繁殖领域学术交流的平台,为科研、教学、生产服务。《黑龙江动物繁殖》为双月刊,在2,4,6,8,10,12月15日出版,欢迎业内人士支持来稿。文章署名作者署名应遵守《著作权法》。要求每一位作者都对论文有实质性学术贡献并同意署名顺序,所有作者都审阅过论文内容,并同意投给《黑龙江动物繁殖》。作者署名的改变必须经过所有作者书面签名同意并向编辑部解释清楚变更原因。

    2025年02期 v.33;No.16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