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动物繁殖

专论综述

  • 小鼠超数排卵相关问题的探讨

    刘维俊;高珊;唐菲;张一云;刘牧;薛孝先;

    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国内近年小鼠超排中遇到的若干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总结。研究探讨了小鼠超排的各个影响方面,包括:环境因素、供体雌鼠个体和遗传差异以及试剂等因素。比较了国内外不同试验室使用不同产品孕马血清(PMS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小鼠超排效果的影响。利用纯度不同的PMSG、hCG进行小鼠超排试验,结果差异较大。延长超排后采集卵母细胞时间,可用成熟卵母细胞数量相对减少,且不利于体外受精。

    2011年01期 v.19;No.80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中影响因素分析

    王俊全;李守杰;洪伟;魏恒;李娟娟;

    从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卵母细胞获取时相关因素、卵母细胞培养液体积和成分以及体外培养条件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对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体外生长成熟过程中的影响。提出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过程中各种因素的调控机制和相关机理仍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1年01期 v.19;No.80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实验研究

  • 卵巢生理状态、精子获能时间及精卵共孵育时间对猪体外受精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石俊松;赵云翔;罗绿花;周荣;郑少芳;周秀;麦然标;吴珍芳;

    猪的体外受精受温度、多精受精等因素影响一直效率较低。本文研究了卵巢生理状态、精子获能时间及精卵共孵育时间对猪体外受精及胚胎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从存在黄体的卵巢上获取的猪卵母细胞成熟率和卵裂率均显著高于从无黄体存在的卵巢上获取的卵母细胞(P<0.01),但囊胚率无显著差异。(2)精子在受精液中获能20 min对猪卵母细胞的受精和胚胎发育最好,卵裂率和囊胚率显著高于其他获能时间(P<0.01)。(3)精卵共孵育6 h和12 h对受精和胚胎发育无显著影响,但孵育12 h的囊胚率稍高于6 h的。

    2011年01期 v.19;No.80 15-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不同品种绵羊BMPR-IB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和发情季节的相关性研究

    孙洪新;敦伟涛;陈晓勇;田树军;

    利用PCR-RFLP方法对不同品种绵羊BMPR-IB基因的基因型进行了分析测定,并对BMPR-IB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和羊发情季节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基因型在不同品种间分布极不平衡;同一品种,不同基因型羊的总体平均产羔数不同,表现为BB型>B+型>++型。研究发现,部分杂交羊明显表现为季节性发情,可能和品种及个体的基因型有关。

    2011年01期 v.19;No.80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喜得孕”在奶牛繁殖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董永辉;陈江;黄峰;陶斌;

    对宁夏某奶牛场60头产后60~100 d不发情的母牛采用喜得孕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对子宫、卵巢均正常的不发情母牛使用喜得孕后,情期受胎率达60%;对子宫正常,但卵巢静止的奶牛,使用喜得孕后,情期受胎率为30%;对子宫正常,但多卵泡发育的奶牛使用喜得孕后,情期受胎率达60%。

    2011年01期 v.19;No.80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不同杂交组合羊肉质性状的差异试验

    肖文左;李继红;韩周;丛玉艳;

    本试验以无角道塞特、萨福克、杜泊羊为父本与小尾寒羊分别进行杂交,以比较不同杂交组合羊肉品质的差异。试验共设3个杂交组合(道×寒、萨×寒、杜×寒),每个杂交组合取20只母羊,分为4个重复,即每个重复5只羊。各杂交组合羊杂交后代集中育肥3个月,并于6月龄时进行屠宰试验。试验对各杂交组合羊肉质性状进行分析测定,以便确定最佳的杂交组合,也可为杂交羊改良工作奠定基础。

    2011年01期 v.19;No.80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繁殖管理

  • 提高奶牛繁殖性能的综合性技术措施

    罗生金;李文彩;

    <正>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殖业发展,人们期望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这就给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疆哈密市年存栏牛2.4万头,奶牛存栏数达11 955头(荷斯坦奶牛3 683头,新疆褐牛4 896头,西门塔尔牛1 276头)。规模化养殖场奶牛场存栏数

    2011年01期 v.19;No.80 26-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有效提高母猪繁殖率的技术措施

    邱晓蕾;徐广鹤;

    繁殖率是反映母猪繁殖力和猪场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经济参数,影响母猪繁殖利用率的因素很多。本文从采用以繁殖性状为主的综合选种方法、建立并保持合理结构的母猪群体,科学的饲养管理以及先进繁殖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就如何有效提高母猪的繁殖率做了详细阐述,为生产中将母猪潜在的生物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提供参考,以达到实现多产仔、高成活、高效益的目的。

    2011年01期 v.19;No.80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提高规模奶牛场奶牛群体繁殖力的措施

    张宏斌;朱蕾;

    <正>繁殖性能的好坏对奶牛业总的经济效益有重大影响。据估计,中国荷斯坦牛群体繁殖效率低比主要传染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要大。本文集中讨论如何获得最高的繁殖效率。繁殖性能影响着荷斯坦牛群体的产量、后备牛

    2011年01期 v.19;No.80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母猪产前产后饲养管理及分娩前的准备

    荣海林;于井权;李忠义;吴昊;赵金平;姜永;张跃武;

    <正>1分娩前母猪的饲养管理分娩前的饲养主要是根据母猪体况和乳房发育情况而定。一般来说,体况较好的母猪,产后初期乳量较多、较稠,而小猪生后吃乳量有限,有可能造成母乳过剩,发生乳腺炎;另外,小猪吃了过度浓稠的

    2011年01期 v.19;No.80 3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性别控制

  • 浅淡我国改变牛性别比例技术的研究概况

    王文俊;毕江华;仝太军;

    <正>现代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期望得到某一特定性别的家畜。如在奶牛场,生产者希望母牛所生的犊牛全是雌性,给牛场带来更高的经济价值。然而,在自然状态下,动物的性比总是遵循公母1∶1的规律,始终保持平衡,如何打破自然界的性比规律,获

    2011年01期 v.19;No.80 34-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不孕门诊

  • 母猪的发情配种障碍及防治

    王丹;卢亚峰;

    <正>饲养母猪要保持其良好的体况和正常性机能,以达到繁殖力、利用率高,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因此,分析影响母猪发情的因素,探讨改善其发情配种的技术措施,对于提高其生产效率是必要的。1后备母猪的发情异常及预防措施

    2011年01期 v.19;No.80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母猪不发情的原因及防治

    卢亚峰;李宝龙;杨连山;

    <正>有些后备母猪达到性成熟、体成熟后不发情,初产母猪、经产母猪断奶后发情间期延长或屡配不孕,此现象除生理畸形外,称为母猪不发情。1病因后备母猪生殖系统发育不全或迟缓,抑制了初情期的到来。用饲养育肥猪的方法培育后备母猪,造成母猪能量过剩,而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不足

    2011年01期 v.19;No.80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 牛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张晓玲;张晓丽;

    <正>子宫内膜炎是牛常见病。多由于分娩或产后胎衣滞留,子宫或阴道脱出,难产、流产等引起感染造成。或不遵守人工授精操作规程、消毒不严,使细菌侵入子宫而引起子宫黏膜发炎。1诊断要点卡他性或黏液性子宫内膜炎:全身症状不明显

    2011年01期 v.19;No.80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人工授精

  • 母猪的发情鉴定与适时输精

    于沿奎;

    <正>1母猪的发情鉴定1.1初情期母猪一般在5~8月龄出现初情期,平均为7月龄,发情周期为20~22 d,平均21 d。母猪达到初情期时已经初步具备了繁殖力,但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反馈系统不够稳定,表现为初情期后的几个发情周期往往时间变化较大,同时母猪身体发

    2011年01期 v.19;No.80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特种动物

  • 犬会阴疝的手术治疗

    郑伟;臧奇聪;门宇新;

    <正>会阴疝为老年犬的常见病,未去势的公犬发病率较高。患病犬表现为排便困难,个别犬表现为排尿困难。可采用"人"字形缝合肛门外括约肌、肛外提肌、尾骨肌和部分闭孔内肌来修补疝孔,同时施以去势手术,效果良好。1疾病成因犬的会阴部是在尾的下方,从肛门至股内侧下

    2011年01期 v.19;No.80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站户园地

  • 引养良种母猪 如何避免风险

    张仕权;张闯;

    <正>实施种猪良种化,生产高质量的商品瘦肉猪,是目前养猪生产的重要工作内容。目前,我国从国外引进的良种是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这些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胴体瘦肉率高、屠宰率高、对饲养管理要求高的特点。因此,引养良种母猪,必须扎实做好引种和饲养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引养风险,

    2011年01期 v.19;No.80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仔猪培育期主要疾病的综合防治

    姜虹;付连军;

    <正>穆棱市的养猪业多为农民散养,仔猪很容易发病,引起死亡。如何提高仔猪的成活率,使仔猪少发病或不发病,是兽医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仔猪在培育期间的主要疾病有仔猪黄、白、红痢,缺铁性贫血、猪瘟、仔猪副伤寒、寄生虫腹泻等。现结合多年来

    2011年01期 v.19;No.80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哺乳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

    刘景臣;

    <正>哺乳仔猪是指从出生到断奶阶段的仔猪。仔猪出生前,完全依靠母体供给营养物质和排泄废物;出生后,物质的供应和废物的排出必须通过消化道来完成。对哺乳仔猪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以后各阶段的生长发育,在猪的饲养管理各阶段中占有重

    2011年01期 v.19;No.80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提高母猪泌乳量的技术措施

    荣海林;于井权;李忠义;吴昊;赵金平;姜永;张跃武;

    <正>母乳是小猪出生后的获取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为保证小猪正常发育,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母猪在整个泌乳期内有较高的泌乳力,并延长泌乳高峰期。1供给优质全价的饲料1.1泌乳母猪的营养需要必须有足够、优质全价的饲料,才能保证母猪每

    2011年01期 v.19;No.80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围产期奶牛脂肪肝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张斌;

    <正>奶牛肝脏内脂肪代谢过程受阻,使脂肪在肝脏中蓄积,并超过肝脏中正常含量的5%时,即称为脂肪肝。由于此病常发生于围产期的奶牛,所以又叫围产期奶牛脂肪肝。患病后的奶牛,不仅肝脏的正常功

    2011年01期 v.19;No.80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浅谈如何提高奶牛生产水平

    朱蕾;刘瑜琨;张亮;

    <正>近些年来,黑龙江省奶牛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奶牛生产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影响奶牛生产水平的因素很多,在此,我们就如何提高奶牛生产水平大致分提高牛群质量和结构、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两方面来探讨。1提高和改善牛群质量和结构

    2011年01期 v.19;No.80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同期排卵技术在奶牛养殖中的应用

    朱书锋;

    <正>同期排卵技术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应用,近年来,这种技术开始步入国内奶牛养殖业。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这种技术越来越成熟,逐渐替代了同期发情在实践中的应用,得到了广大奶牛养殖业人士的认可。同期排卵技术应用方便,可以同时处理大量牛

    2011年01期 v.19;No.80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提高奶牛繁殖性能的几项措施

    徐海涛;张军;矫正;

    <正>随着奶牛业的发展,奶牛养殖也趋向于科学化、精细化、效益化。但是,由于地区差异和生产力水平不同,奶牛生产性能表现的也不一样。繁殖管理是奶牛生产中的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据调查,在某些地区不孕症及繁殖障碍性疾病占适龄母牛的8%~

    2011年01期 v.19;No.80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浅谈如何提高仔猪成活率

    李坤冰;孙矗;

    <正>提高仔猪成活率对增加养猪收入至关重要。根据对东宁县10个大型养猪场的经验,把如何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方法介绍如下:1做好母猪管理1.1母猪保健在母猪怀孕后期(产前1个月)增加能量饲料,这样既可以提高初乳和常乳的乳脂率又能增加胎儿体内的能量贮备,为日后仔猪健康成活打好基

    2011年01期 v.19;No.80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规模奶牛场运用DHI技术效果分析一例

    赵永臣;韩冬;吕江华;

    <正>DHI(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是奶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管理奶牛生产的综合技术。目前,黑龙江省内各地市已经有100多个奶牛场、奶牛小区加入了DHI测定体系。通过开展DHI测定,牛场的管理水平、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现以规模化牛场七台河市佳元奶牛场运用DHI技术

    2011年01期 v.19;No.80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改良犊牛发挥杂交牛优势七法

    薛华;

    <正>改良牛具有体型大、增重快、产肉率高等特点。但尽管改良牛有生长和发育快的遗传优势,如果培养条件跟不上,获得的遗传性也不可能成为显性,易出现"幼稚型牛",甚至没有本地牛的耐粗饲、适应性强的特点,致使改良工作前功尽弃。所以,必须做到

    2011年01期 v.19;No.80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使用性控冻精的经济效益分析

    梅承;

    <正>使用性控冻精人工授精是一项能有效控制出生犊牛性别比例的新技术。实践证明,使用性控冻精获得的母犊比例要比常规冻精高得多。由于在生产中,母犊的价值要比公犊高出很多,这也增加了性控冻精的对人们的吸引力。但研究表明,使用性控冻精后,受胎率会明显降低。这使得性控冻精的使用成本

    2011年01期 v.19;No.80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系列讲座

  • 如何做好奶牛群体繁殖工作?(7)

    张廷青;

    <正>本文继续介绍对产后牛监护如何执行奶量监测法。在使用本法之前,发达国家对奶牛产后做科学合理的监护主要依赖上文介绍的体温监测法,时至如今,这仍然是主流。应用奶量监测法的原理容易理解:任何奶牛机体的不适,如发热、疼痛、酮血症、急性乳腺炎、真胃移位、急性败血性子宫炎、不全胎衣

    2011年01期 v.19;No.80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下载本期数据